迪仙庄园的历史
迪仙庄园的前身提奥邦庄园(Teobon),属于吉隆特河沿岸的碉堡城垛的一部分。这座城堡最早被记录在案的业主是诺阿汉家族(Noalhan),随后传给了托马斯•梅雅克(Thomas de Meyrac)。梅雅克家族一直拥有提奥邦庄园直到十六世纪早期,后来通过联姻,庄园被并入庞大的西格尔家族庄园之中,该家族拥有包括拉菲庄园(Lafite)、拉图庄园(Latour)等在内的名庄。1527年,通过联姻提奥邦庄园转入撒里纳家族手中,后来又依次传给了费里埃家族(Ferriere)和拉兰尼家族(Lalanne)。
17世纪中期,通过联姻庄园被归入皮埃尔•迪艾森诺特(Pierre d’Essenault)名下。迪艾森诺特拆掉旧堡重建,并修筑护城河。1760年,庄园由当地议员卡斯特诺(Castelnau)买下,并于1776年被卡斯特诺(Castelnau)和康帝家族(Candale)分成了两部分。城堡归康帝家族所有,随后被更名为“康帝庄园(Chateau de Candale)”。根据文件记载,迪仙庄园(Chateau D'Issan)是最早建成的列级名庄之一,其葡萄酒在很久以前便开始远销海外,其中包括英国。1723年,一位波尔多酒商以书信的方式向威尔士王子的酒窖推荐了这一款酒,迪仙葡萄酒还受到了托马斯•杰弗逊(Thomas Jefferson)的喜爱,这在他于1787年写的信中有所提及。1825年,两部分葡萄园被贾斯汀•杜鲁克(Justin Duluc)同时买下。统一后的迪仙庄园经历了频繁易主的一段时期,并于1855荣获三级庄的称誉。19世纪后期的根瘤蚜虫和霉菌,以及接下来的经济萧条和战争等因素的影响,迪仙庄园每况愈下。
二战后,来自著名克鲁斯Cruse家族的以马利·克鲁斯Emmanuel Cruse夫妇买下了颓废的迪仙庄园(Chateau D'Issan)。克鲁斯家族从19世纪初就开始立足于波尔多,并于1819年由家族的创始人赫尔曼•克鲁斯(Hermann Cruse)创立了“克鲁斯子弟公司(Cruse et fils Frere)”。自那以后,家族的七代人一直掌管着公司,直到1979年被“法国名庄和葡萄园(Crus et Domaines de France)”接管为止。在1832年买下了洛捷庄园(Chateau Laujac)之后,他们又陆续购买了包括庞特卡奈庄园(Pontet-canet)、鲁臣世家庄园(Rauzan-segla)以及迪仙庄园在内的六个庄园。迪仙庄园于1945年被已故的现任庄主的父亲以马利·克鲁斯买下。当时庄园百废待兴,葡萄树需重植,酒窖需重建,葡萄酒工作坊也必须进行现代化改造。以马利成功地改造迪仙庄园,并使它成为了玛歌区一颗闪耀的“明星”。直到50年后的今天,克鲁斯家族仍然坚持不断地提升、完善葡萄园的维护,引进最先进的酿酒技术。
葡萄园的具体状况
迪仙庄园拥有葡萄园52公顷,土壤由沙砾土与粘土构成,葡萄种植比例为65%赤霞珠,35%美乐。葡萄树平均树龄35年。种植密度8,500株/公顷,平均单产4,500升/公顷。
酿酒工艺
果实都是手工采收,使用控温不锈钢大桶发酵。在放入橡木桶中陈年之前,要经过21天的浸皮;正牌酒迪仙庄园在每年更新率为50%的橡木桶中陈酿,副牌酒Blason d'Issan则在每年更新率为35%的橡木桶中陈酿。而另外两种特酿则分别使用年更新率为30%的橡木桶。大部分的酒在装瓶前都将陈年16-18个月的时间。
品鉴记录
Chateau D’Issan (正牌):一款中重酒体的干红酒,典型的玛歌风格。适中的单宁质感,伴随着口感中浓烈的黑醋栗、香草、烟草叶以及松露的特性,后味持久美妙。迪仙庄园生产的葡萄酒保留着玛歌酒独特的精致芳香,同时也展现出了强劲坚韧的一面。
Blason D’Issan(副牌):庄园的副牌酒于1994年首次上市。此酒带有黑醋栗、樱桃、花香的特性,伴随着香料的风味,口感强韧,充满活力且清新自然。
Chateau de Candale(康帝庄园):康帝庄园酒呈宝石红色泽,不像正牌酒那样呈墨红色。单宁较正牌酒更弱一些,酒体也要更轻些,不像正牌酒那样强健有力。
Moulin D’Issan (迪仙慕林):酒香芬芳浓郁,伴随着黑醋栗和黑色浆果的香气,伴随着一丝香草及青辣椒的味道。口感清爽,酒精与单宁含量高,然而却给人柔韧之感。
最佳年份
迪仙庄园(正牌):1996、2000、2001、2003、2004、2005、2006、2008